快捷搜索:

一场关于军校研究生教育课的探索实践

网文内容

  

  给研究生上教育课,有啥不一样?

  半年前,空军少校翟可可交流到国防大学研究生院,担任某学员队教导员。他曾在一线部队任指导员5年半、副教导员两年半,不知为基层官兵上过多少堂教育课。那时的他,对上好教育课充满信心。

  直到站上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的讲台,看着台下不少上校、中校研究生学员,翟可可才意识到——自己竟然是课堂上最年轻的一个。

  授课对象的变化,让翟可可有些不知所措。事实上,翟可可的感受也是研究生院学员队干部的共同感受。

  随着院校调整改革,研究生学员队干部大多由少校担任。一些研究生学员年龄比自己大、党龄比自己长、学历比自己高、经历比自己多,如何使教育入脑入心,成为这些年轻队干部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
  另一方面,全日制与非全日制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等不同类型研究生,其学制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。特别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,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再专门开设政治理论课程。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抓?主题教育、基础教育、经常性思想教育如何落实?这是该院党委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。

  教育课怎么了——

  台上讲得口干舌燥,台下为何兴趣索然

  上课号声响起,陆军少校张弓站在讲台上点开课件,开始讲课,台下学员聚精会神地听讲。

  这是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某学员队的一堂教育课。作为队干部,张弓喜欢脱稿讲课,很少照本宣科。学员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问题,可以随时跟他交流。如果是正确、合理的见解,张弓还会主动让出讲台,给学员创造登台分享的机会。

  张弓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适应了这个讲台。张弓至今记得,刚给研究生上教育课时,忐忑不安的心情。

  当时,为了防止出错,张弓选择相对保守的讲课策略——用一些通用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。没想到,有学员当场提出意见:“你讲的和以前听的差不多,国防大学应该讲些不一样的。”

  学员的反馈,给了张弓巨大压力。那时上教育课,总会让张弓想起论文答辩,或者教学试讲时的环节,“非常紧张”。

  事实上,对于政治学专业出身的张弓来说,讲理论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。“张弓缺少的是一些阅历。”该院政治工作处领导说,他们对同一届研究生学员进行调研统计,有10年以上干龄的人超过45%,他们的阅历大多比队干部丰富。

  另一方面,队干部学历不高也是一大现实问题。“在研究生院当队干部,无形之中会有一种压力。”某队政治教导员杨志强说,教育管理好研究生队伍,对一名本科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。

  作为博士研究生队队长,海军少校唐欲飞面临着更大压力。他发现,有的学员读研前是军校教员,授课经验远高于他;有的学员参加过大项演训活动,授课的鲜活度也高于他;有的学员参与不少重大任务,典型案例分析更加详细。“教育课的高度、深度、广度很难满足所有人,我们一下从教育者变成了受教者。”唐欲飞说。

  某学员队政治教导员韩明道出了心中的烦恼:“自己花费了很多精力认真备课,但授课效果一直得不到改观。”

  “研究生队干部与学员的年龄、阅历、职务、学历倒挂,是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扣的一个重要原因。”该院领导说。到院工作之初,这位领导旁听过每名队干部的教育课,一个共性问题呈现在眼前:台上队干部讲得口干舌燥,台下学员们为何兴趣索然……

  研究生院各级意识到,这些年轻的队干部似乎被一堵无形的围墙困住了。想要拆除这堵围墙,不仅需要队干部自身努力,更需要全院一起想办法。对学员队的教育形式进行探索,已刻不容缓。

  教育课这样上——

  人人参与教育,人人接受教育

  探索,从一次课堂冷场开始。

  2020年,唐欲飞来到研究生院不久,便组织了一次警示教育课。课后,机关负责教学的参谋徐章给唐欲飞提出意见:“基层经历丰富,院校经历薄弱,需要进一步加强授课锻炼。”

  此时,唐欲飞想到队里的一些学员,读研究生之前就是大学教员。何不邀请他们登台讲课?冒出这一想法后,唐欲飞越想越觉得可行:“队干部可以向他们学习,学员也可以听到更高质量的课。”

  于是,唐欲飞邀请两名教员出身的学员,从研究的专业出发,结合教育内容,进行了两堂教育课。

  效果非常好。“不仅达到了教育效果,还拓展了大家的视野,了解了部分专业内容。”唐欲飞发现,这种“学员讲、学员听”“身边人说身边事”等教学形式,非常适合研究生学员的日常教育。

  学员登台讲什么?

  带着这一问题,唐欲飞召开了支委会。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:学员们能讲什么、善讲什么,就讲什么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为每一个教育阶段设定一个主题,将不同学员的授课内容根据主题进行串联。

  渐渐地,他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。从政治引领到备战打仗,再到科技素养,每一个专题都有人讲。

  这一教育形式,很快引起该院党委注意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广泛的调研,征求更多学员意见。

  “我的同学来自全军不同的部队,参加重大任务多、经历阅历丰富,这本身就是教育富矿。挖掘学员教育潜力,既能实现教育交流,又能培养联合素养。”曾任某旅宣传科科长的学员艾伏雷十分认可这一形式。

  读研前在院校工作的学员贾方超补充道:“让学员当主角,可以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。人人参与教育,人人接受教育。”

  在汇聚研究生学员的建议基础上,该院按照“学院搞统筹、大队搭平台、支部定主题、学员担主角”的方法,采取案例式、体悟式、互动式、解说式和情景式教育的方式,搭建“党日学员讲坛”。

  如今,“党日学员讲坛”已举行30余期。每期开始前一周,宣传海报会张贴在机关楼、宿舍楼、食堂前,每期开讲都座无虚席。

  “人人登台讲、普遍受教育。”该院学科学位处处长任兆勇说,在“党日学员讲坛”中,学员既是教育的设计者,也是组织者,更是实践者。

  教育的效果也在向学员成绩转化。近几年,该院研究生学员参加全军军事建模竞赛获特等奖5个、一等奖15个,参加北京市英语演讲比赛获特等奖2个、一等奖1个。

  新模式催生了什么——

  既做一名好“演员”,又做一名合格的“导演”

  创新教育形式以来,最直接的变化是课前准备环节。

  在研究生一大队政委刘伟的印象里,以往开学前并不需要主动联系新学员。现在,他需要提前一周研究所有新学员的履历,并从中选取8名适合讲课的学员提前备课。

  “讲课的学员必须精挑细选。”刘伟说,他所在大队是非全日制学员,每学期仅有3个月左右课程,教育课的时间非常紧张。

  提前沟通有时并不顺利。上学期开学前,刘伟将电话打给学员贺志东后,被婉言推辞了。谈及缘由,贺志东觉得自己经历平平,没资格站上讲台,还担心讲错内容,反而造成不好影响。

  对此,刘伟持有不同观点:“贺志东所在单位特殊,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。”开学前一天,刘伟来到贺志东的宿舍,告诉他备课过程自己会全程参与,希望贺志东打消顾虑。

  贺志东被刘伟的真诚打动,答应授课。两人精心准备的这堂课,后来得到院领导和同学一致认可。

  “让学员走上讲台,队干部要适应教育角色的转换。”该院政治工作处领导说,谁来讲、讲什么、怎么讲,都是队干部要考虑清楚的。

  面对教育角色的转变,他们开始新的思考,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助推思想政治教育?

  通过调研,他们发现,体悟式和情景式教育的授课效果更好,开阔眼界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员兴趣。

  于是,一个以军地优质资源为基础的联教联训和衔接教学被提上日程。他们根据教育需求和走访地点,将教学活动分为红色之旅、科技之旅、部队之旅。

  红色之旅中,研究生某大队赴李大钊烈士陵园展开现地教学。来到陈列室,学员王威看到李大钊在谷家私塾用过的课本、在日本留学时用的茶具、以及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的宣言。“仿佛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。”王威说,这些带有时代记忆的物品,让他对李大钊的革命故事、卓识远见和爱国情怀都有了更深理解。

  科技之旅中,研究生某大队组织学员赴高科技企业开展实践性教学,并邀请科技企业负责人到学院介绍科技发展动态,助力研究生学习研究。“科技之旅不仅开拓视野、增长见识,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。”学员陈航辉说。

  “深入部队一线,让学员亲身体验部队实战化训练和装备发展情况,感受不同部队的奉献精神和过硬作风,从而达成坚定信仰信念、推动学战练战、矢志强军报国的教学目的。”参加筹划设计的领导说,部队之旅中,研究生某大队开展以“淬火昆仑铸忠诚、矢志强军谋打赢”为主题的高原之行。他们利用8天时间,走访10余家军地单位。

  既做一名好“演员”,也做一名合格的“导演”。对研究生院的队干部来说,这是一个重要命题。“‘主演’要负责把课讲好,‘导演’需要纵观全局,设计好教育的各个环节,确保整个教育活动的质量。”学员大队政委程颖说。

  下一步做什么——

  在调研中找答案,在学员中找方案

  伴随教育形式的探索创新,一个新的问题摆在该院党委面前——下一步做什么?

  “继续在调研中找答案,在学员中找方案。”该院领导告诉记者,他们广泛开展群众性谈心交心、召开骨干代表座谈会,掌握学员的关注重点、成长难点和发展堵点。

  一次座谈,学员贾方超谈道:“临近毕业,我们既有对母校的深深眷恋,也有对个人发展的现实担忧,希望学院建立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对接机制……”

  当时,学员艾伏雷和另外7位骨干一起参加了座谈。让艾伏雷感到温暖的是,学院主要领导全部参加,和他们进行深入交流,既有政策解读,也有细心讲解,还有对问题的迅速落实。

  更让艾伏雷感动的是,他们的呼声很快有了回应。3月初,队里传达学习党委议教议训会议精神,对于优秀毕业研究生学员推荐使用问题,经研究生院和大学机关协调,已有相关政策明确,优秀毕业学员可优先选调;对于建立人才供给侧和用人需求侧的信息对接机制等问题,学院已经展开向军内高校、研究所推荐毕业博士研究生信息的路径探索;对于一些超出权限的,他们已积极向大学机关反映……

  “为基层办事解难,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。”该院领导说,解决学员思想上的包袱,教育效果自然会突显出来。

  “打铁还须自身硬。办法再多,自身能力弱不得。”教育形式的创新,对队干部的能力也形成了倒逼。为了提升队干部的能力素质,该院党委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

  近年来,他们推行常委挂钩帮带联系制度,深入开展“帮建党支部、帮带干部、帮抓骨干”活动;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,开展教育法规集训,巩固拓展支部管理创新实践;每年举行干部岗位练兵,克服困难最大限度送学培训……

  机关整体统、基层自主抓,形成上下合力,促使教育形式不断创新。今年初,学科学位处参谋杨荣亮开始筹划“系列公开课”,让大家名家、领域专家登上讲台,为学员授课;招生培养处参谋李瑞聚焦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研究生教育领域“三进入”,修订各类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,筹划开展高端大课堂;前不久,某学员大队政委赵国军参加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集训比武,荣获一等奖……

  如今,再次提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,该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。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创新,在该院正成为一道风景线。

  锐视点

  以“课”的意识上好关键课程

  ■张 迪

  给研究生上教育课,到底怎么上?从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教员们提出具体问题到推动教育课“活起来”的探索实践中,我们不难发现,上好教育课,关键要树牢“课”的意识。以“课”的意识,牵引备课授课的“用心程度”,继而提升受教育者对教育课的“满意指数”,在春风化雨中给予启迪和力量。

  习主席强调:“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,关键看重视不重视、适应不适应、做得好不好。”教育课讲授的是信仰的学问,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,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,担负的是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,是一门关键课程,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既然是课,就要牢固树立鲜明的“课”的意识,积极认真备课,尽心尽力授课,想方设法提质增效。

  在教学初期,该研究生院教员们的种种困惑、课堂上的种种受挫,既反映出自身的具体原因,也反映着许多军校在上教育课时面临的共同短板——教员的自身素质跟不上、课堂教学效果需提升、教学方式要创新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待增强……剖析这些原因,实质上还是“课”的意识不强。可以说,把教育当成课来谋划,想办法创新、吸引学员参与、提高教学效果,这些“基本功”是军校年轻教员不可忽视,或者说必须亟待解决的。

  有没有树牢“课”的意识,截然不同的态度、做法必然带来迥然不同的效果。“课”的意识对于上好课特别是上好教育课至关重要。只有强化了“课”的意识,课堂教学创新的脚步才会加快,才会围绕“如何上好教育课”的问题大胆探索实践,才能形成“教育课应该这么上”的独特经验,也才能真正走出“台上讲得口干舌燥,台下为何兴趣索然”的尴尬。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的一系列创新举措: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,人人参与教育,人人接受教育;把教育课堂延伸到高科技企业、部队一线,让受教育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生动、最火热的地方认识国情军情、丰富阅历、磨炼意志、增长才干;精确瞄准学员的思想共鸣点、情感触发点,关注他们的热点难点问题,根据学员“需求侧”,不断调整和丰富教育课“供给侧”……由此可以看出,真正把教育课当成重要的一课来对待、来谋划、来推进,用心用情用力,岂会上不好?

  “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”除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,要把教育课讲得有深度、有力度、有温度,彰显其独特魅力,关键要发挥教员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引导广大教员争做新时代的“大先生”。无论是面对本科学员,还是面对年龄比自己大、党龄比自己长、学历比自己高、经历比自己多的研究生学员,教员只有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,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,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,持续加强学习、拓宽视野、更新知识、丰富实践,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,才能把教育课讲好,才能让理论的“活水”真正涌入学员的心田。

  因事而化、因时而进、因势而新。我们应加强探索、矢志创新,努力让每一堂教育课都成为精彩一课,发挥好立德树人、培根铸魂的作用,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